上周,去了趟山西省方山县西安股票配资论坛,那里是于成龙的故乡。四十五岁之前,于成龙一直生活在那里,在窑洞中长大,在他的宦海生涯中,有着无数传奇,三次被评为“卓异”,被康熙誉为“天下第一廉吏”。
关于于成龙,大多人都是通过影视作品了解的。其实,像于成龙这样的廉吏,也有很多山东人,比如被房玄龄认为“晋代良能,此焉为最”的吴隐之,是菏泽鄄城人,家境贫寒,志存高远,一世廉洁俭朴,深为百姓爱戴。
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廉洁故事,也非常之多。比如“四知”,说的是东汉时杨震调任东莱太守,赴任路上,经过昌邑,也就是当时的菏泽巨野,在驿站里暂住一夜。当时的昌邑县令名叫王密,恰好是杨震曾经教过的一位学生,听说老师杨震到了昌邑,趁着夜色,怀揣黄金前来拜见他,要将黄金作为礼物献给老师,杨震不收,王密说晚上没有人知道,杨震则严肃地说:“天知,神知,我知,子知,何谓无知!”
杨震掷地有声的话语,应该让今天更多的人听到,铭记于心。那些因贪腐入狱的官员,在镜头前忏悔时,有哪个当初不是抱着谁也不知的心理,才会一次次犯错误呢?
廉洁不仅是一种制度,也应该是一种文化。既要以制度为基,在规矩方圆中筑牢廉洁堤坝,又要以文化为脉,让廉洁基因在文明长河中流淌。
所以,在看了第二届“青未了”杯廉洁文化优秀作品展示展演后,我感触非常深,整台节目通过非遗创演秀、音诗画、人屏互动小品等形式,生动展示了“光影映廉、戏剧唱廉、美术创廉、文学述廉”四个类别的优秀获奖作品,艺术表现形式丰富,兼具专业性与艺术性,既保持高雅品位又贴近大众审美。
每一部作品都是对廉洁文化的生动诠释,实现了政治性、思想性、艺术性的高度统一,正如评委会主席潘鲁生的评价:“参与主体广、创作内涵深、评审把关严”,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注入了源头活水。
比如剪纸作品《张守蒙以石却馈》采用\"五幕式\" 连环叙事的非遗作品,讲述着明代官员张守蒙用鹅卵石婉拒馈赠的典故。当观众的指尖划过剪纸镂空的纹路,仿佛触碰到了穿越六百年的廉洁体温。这正是文化的力量:它能将制度条文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艺术形象,让 \"不拿群众一针一线\" 的规矩,成为刻在民族记忆里的集体无意识。
《半斤粮票》用吕剧的婉转唱腔,唱出了\"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\" 的朴素真理;AI 视频《让青年更清廉》则以动漫形式,将 \"纪法红线\" 转化为 Z 世代喜闻乐见的弹幕语言。这种 \"传统与现代对话\" 的创作生态,恰似齐鲁大地上的文化地貌—— 泰山石刻的箴言与泉城灯光秀的廉语交相辉映,让廉洁理念既能在古籍线装本中找到注脚,也能在短视频的算法流中获得新生。
历史早已证明,缺乏文化支撑的制度终将沦为具文。明清两代的 \"禁奢令\" 多达百余项,却挡不住官场奢靡之风,根源在于士大夫阶层将 \"贪腐\" 视为 \"潜规则\" 而非 \"大不义\"。反观本届大赛中的《百姓书记王伯祥》,用寿光菜农的视角讲述 \"不拿群众一颗菜\" 的故事,这种来自民间的文化认同,比刻板的禁令更有生命力。
或许,这不仅仅是一次展演,也不仅仅是一场比赛,而是一场文化的盛宴。制度如渠,文化如水,只有渠道畅通且水源充沛,才能汇成清廉江河。
最后,想起吴隐之那个广为人知的故事。东晋末年,他赴广州做官,当地有一贪泉,民间盛传:饮贪泉水,必生贪念。前几任广州刺史,多年廉洁自爱,最后却贪得无餍,被贬官落马,就因中间误喝过贪泉水所致。
吴隐之不以为然,当众去贪泉取水,一饮而尽,然后口占一首::古人云此水,一歃怀千金;纵使夷齐饮,终当不易心。
后来的吴隐之果然说到做到,他为官清廉,任期满后,乘船返回建康时,仍与赴任时一样,依然身无长物,两袖清风,与前后刺史离任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因此留下了饮“贪泉”而不贪的千古美谈。
廉者自廉,贪者自贪,跟泉水无关,而在人心,如王阳明所云,“天下又有心外之事、心外之理乎?”真正能浸润人心的,除了文化,还有什么呢?
欢迎点赞,再点在看。
转发到圈,更多发现。
如若打赏,谨慎花钱。
啥都不干,见面有缘。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